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介绍 >> 床以外都是远方,上厕所像出差边疆,南
本刊记者/徐天
“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央视名嘴朱广权无疑是无数南方人的知音,将他们冬季对暖气的期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是一年供热季,网上又展开了一轮关于南方城市是否应集中供热的争论。
早在数年前,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就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都有供热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
这些地方冬季气候较为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供热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供热就是城市中的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比如北方地区的暖气。分散供热表现在中国的夏热冬冷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空调了。
暖气的舒适性无需多提,从年起,就有一批南方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对集中供热进行了探索。但困难重重,运营至今,铺开面仍不大。
一位受访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夏热冬冷地区需要供热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但如何供热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他提出,南方城市供热期短,若要铺设统一的供热管网,成本高,并不划算。因此,南方的集中供热应探索市场行为,政府不应干涉过多。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处处长王磊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来看,光靠地方财政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进行突破。
南北分界线的划定
如今,在北方习以为常的集中供热,其实也并非一蹴而就。
以北京为例,年,北京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仿照莫斯科模式的城市供热规划,提出50年远景,以及5年、10年的近景规划,总的原则是用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以热电厂为主、区域锅炉房为辅。按照规划,北京市将有7个热电厂,可以提供74%的民用需热量,其余用热需求则由不同规模的集中锅炉房来提供。
当时,类似的供热项目还有不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共设立了个供暖项目,包括北京、哈尔滨、西安、长春等城市的热电厂建设项目。自此,中国的集中供热体系逐步建立。
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划定了集中供热的南北分界线。有报道称,由于当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能源紧张,中央决定优先考虑气候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进行集中供热,以中国的气候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为界,北方为集中供热区。其依据同样来自于苏联——当时,苏联将室外温度5℃以下定义为冬天。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才能进行集中供热。
不过,即便集中供热南北线已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居民也并未完全享受到这一福利。仍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原局长赵以忻等人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北京集中供热发展缓慢,主要因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基本建设规模大幅度压缩,而随后开始的“文革”,又使得很多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此外,通过对“一五”时期建设热电厂的经济效益的总结分析,学界和工程界对发展热电厂供热意见有分歧。
上世纪70年代,北京编制了《北京城市动力供应建设规划》,制定了第二热电厂的规划方案,不过供热面积增长幅度仍然较小。
真正的提速始于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当时北京市意识到仅靠热电厂这一种方式,无法快速发展供热。年,北京市编制了集中供热近期规划,明确了多种方式发展集中供热的原则,包括热电厂供热、大型区域锅炉房供热、集中锅炉房供热、低温核供热、工业余热和地热供热等。也基于此,集中锅炉房供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几组可以佐证的对比数据是,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北京平均每年扩大供热面积分别是13万平方米和30万平方米左右,而从年到年,平均每年扩大供热面积在90万平方米左右。截至年底,北京市总供热面积为万平方米,占全市民用建筑的19%。
此后,北京市集中供热始终在飞速发展。至年底,北京市总供热面积达2.78亿平方米。年供暖季,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办主任王爱民预测,当年北京市城镇地区供热面积将达到8.7亿平方米,比年增加约万平方米。
推进缓慢的南方集中供热
相比起北方城市的集中供热事业自上世纪80年代后高歌猛进的发展,南方城市可以说先天不良、后天亦发育不足,甚至在许多年里,并不存在集中供热这一理念。
湖南大学暖通专业教授殷平曾表示,上世纪70年代之前,南方家庭多数使用煤炉,后来木炭紧缺,热水袋成为物美价廉的代替品。改革开放之后,国外一些供暖工具和设备陆续进入国内,电热毯逐渐风行。与此同时,各种电热器遍地开花,空调逐渐进入民众的视野,它们至今仍然占有很大的市场。
而从政府层面看,集中供热的推进十分缓慢。
秦岭淮河线中的淮河,横跨安徽省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地处这条南北分界线以南的江淮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所经历的供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夏热冬冷城市中有代表意义。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处处长王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合肥的供热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源于配合安纺等工业企业的用气需求。上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部分机关冬季办公及学习需要,合肥市建成投运了一批小型燃煤供热机组,为办公楼及宿舍楼供热,比如当时的市政府换热站。不过,其覆盖半径有限,未形成规模效益。
合肥的集中供热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合肥市成立热力公司,为市中心半径约5公里范围辐射高温热水网,进行集中供热。另外,安纺锅炉房改制,拓展供热范围,向市区辐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