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优势 >> 长河大潮起扬帆正当时济南起步区基础夯实加
记者张浩
黄河入济百年,大河春潮再起。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起步区成为黄河战略中的唯一实体性新区。获批一年来,起步区全面夯实发展基础,新动能产业框架搭起、羽翼渐丰,适水发展格局显现、生态底色鲜明,这颗“镶嵌在黄河流域的璀璨明珠”光芒日益闪耀。
做足水文章,绘就生态美画卷
因黄河战略而生,生态保护是起步区发展建设的必修课。如何在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区的同时,还要不增加黄河生态环境负担?起步区的答案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从“水文章”破题,统筹谋划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做好“水文章”就要既做加法更做减法。据悉,起步区现状供水量1.29亿方,预计年水资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5亿方,按照相关规划,起步区新增2.2亿方水将主要来自引江水和再生水,不会额外挤占黄河水资源。同时,起步区新增产业摒弃高能耗、高耗水项目,同时通过集约节约用水,确保人均、单位用水量逐年下降。同时,起步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确保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加快推进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提升改造。
“五一”前后,起步区市民中心南侧的黄河大堤上油菜花连片盛开,与蓝色的石济客专公铁两用大桥相映成画,引来不少市民拍照打卡。这段长约4公里带状空间,从过去的险堤变为缓坡公园。从黄河北大堤步行通过缓坡公园,便可直接进入起步区城市展厅。城市空间拥河入怀,河堤和公共建筑融为一体。
在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西侧,青宁沟支沟将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与会展经济区串联起来,成为该片区最先布局的景观河道。崔寨组团多处沟渠已实现贯通,水网与“绿网”交织,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提升。此外,起步区还在国道、市政道路等沿线进行景观提升。一张以路网为框架的“绿网”正逐步覆盖“北起”之城。
壮大新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起步区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获批一年来,起步区围绕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及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动能。截至目前,累计开工三批次重点项目67个,总投资亿元。
在起步区崔寨组团高新产业集聚区的张仙寨路北侧,占地余亩的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产业园正在加快施工。这是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引爆项目。据悉,该项目计划今年投产,将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及动力总成等核心零部件,吸引新能源乘用车高端人才集聚并带动直接就业2万人,投资和产值均超百亿元。
和该项目相媲美的是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投资也超百亿元。该项目拟建设氢能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研发实验室,建设由车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4条生产线组成的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后,预计年底达到万台产能,年底前达到不低于十万台产能,将带动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国家级“氢谷”。
一年来,起步区加快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园区建设成形,陆续开园。其中,光大照明智慧产业园已经投产;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落地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等3家中科院分支机构,孵化一批中科系科技成果;数字经济产业园引入企业达到余家,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已签约近20家企业,横跨空天装备、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检测装备新型材料等多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此外,全球综合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一期项目近期将举办首展,让这里成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交流的新平台。
创新城市发展,筑未来希望之城
快车道上没有井盖,城市里看不见烟囱,污水垃圾场站设在地下,快速路不再选择高架……作为一座对标雄安打造未来希望之城的新城区,起步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克服现有城市弊病,打造绿色智慧宜居之城。
当前,起步区首个热源厂——大桥燃气热源厂已具备运行条件,锅炉房内一台58兆瓦燃气锅炉安装到位。“我们总占地34亩,规划要建设4台58兆瓦燃气锅炉和2台20兆瓦吸收式热泵,可满足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大桥燃气热源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热源厂内锅炉采用的不仅是天然气,还有太阳能光伏、石墨烯、地热等新能源,能实现供热、制冷、热水三联供,后期还将续建冰蓄冷、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等设备,实现厂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起步区最大市政道路项目黄河大道一期正处于通车决战阶段。“我们在地道内为有轨电车预留了空间,体育中心等地道内还设置了出口与地下停车场直接相连,对市政交通的交通组织影响较小,能节约15%地下空间。”黄河大道一期项目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在萃清路等干道上,地下管廊同步建设,各类管线入廊。起步区主干道路快车道将不再设置井盖。
起步区的市政配套设施同样暗藏玄机。地上是主题公园,漫步其中欣赏绿树景观、小桥流水,地下则可能是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这也是起步区规划的未来城市场景之一。
目前,起步区正在规划建设两个“污水处理”项目,分别位于大桥、崔寨两个主要组团。据悉,这两个项目都将采用全地下双层加盖污水处理厂形式建设,即地上是主题公园,地下是污水处理厂,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地上式污水处理厂臭气、噪音、景观影响等不利因素,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益”,化“生态负资产”为“生态正资产”。
做优顶层设计,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起步区全面对标雄安新区规划体系,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加快提升完善“1+4+16+N”规划体系。将来的起步区,作为济南城市副中心,不仅要实现“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布局,而且要集聚更多优质资源要素,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实现以环境引人、留人,起步区的群众也将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以后,十里八村的过来看病就方便了,再也不用跑到黄河南排长队去了。”在起医院建设现场,崔寨街道解营村村民陈忠萌充满期待。医院,省实验中学起步区新校区落地,具备承接洲际专业足球赛事的济南黄河体育中心开建,黄河博物馆集中开工……很多过去要到黄河南才能享受到的“城里人的生活”,正逐步在黄河北岸家门口这片土地上变成现实。
群众最期待的新家园——在即将交付的大桥组团安置西区一期的安置房样板间里,卫生间及厨房的瓷砖早已铺好,水、电、气、热、网络等基础配套全部配齐,房间内马桶、太阳能、橱柜等居家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在起步区内共规划安置区12处,已开工11处,累积启动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任务,其中,23万平方米具备交付条件,多万平方米正在加快推进施工建设。
除了绿建二星标准的安置房,起步区还在安置片区系统谋划布局15分钟便捷社区生活圈,高品质配套教育、医疗、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其中,大桥安置房西区内,幼儿园、体育馆主体结构已封顶。
“以前俺村里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现在展现在眼前的是崭新的高楼。听说一楼还有一条商业街,以后吃完饭下楼遛弯走走逛逛,孩子还能在家门口上学,生活一下变了样呢。”甜水村村民老袁亲眼见证了老家拆迁,又看着新家一点点建起来,感到非常振奋。
深化机制体制创新,释放新区发展活力
近日,年济南市首个“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正式在起步区落地实施。继省内首个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首个水保区域评估项目、首个“评定分离”招标项目等创新举措之后,起步区在建设管理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采用建筑师负责制模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服务模式中各项工作简单叠加的局面,在投资控制、节约工期、质量保证等多个方面为整个项目提供强力帮助。”起步区建设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起步区全面对标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系统推进要素配置、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梳理争取“四区”经验政策落地,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激发发展内生活力。
改革创新离不开各方支持。《济南市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就提出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实施“新区特办”机制。异地办、承诺办、随时办等政务服务“八项举措”广泛推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跨区县营业执照登记打印和政务服务通办互认。
同时,起步区出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政策配套申报指南,在一些领域从企业申请变为免审即领。而起步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目前也已起草完毕,拟于近期发布,在人才引进、用才兴才、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各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吸纳各方有志之士。
起步就要起势,开局就要冲刺。当前,起步区上下团结一致,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牢记“三个走在前”的嘱托,聚焦“四新定位”、践行“五个着力”发展路径,在黄河两岸奋力绘一幅新时代现代版鹊华秋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