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前景 >> 2020年洛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公布改善幅
映象网讯(记者徐孟国实习生张倩倩通讯员韩露)2月24日上午,洛阳市举行“年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首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年全市改善生态环境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据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市污染防治攻坚办大气调度处负责人翟迎辉介绍,年洛阳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6.9%,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1、汾渭平原第1、全国个重点城市第18。优良天数天,同比增加67天,增加天数在全国排第4。其中,栾川、嵩县、汝阳、洛宁4县成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为全省数量最多,占全省数量近一半,受到省污染防治攻坚办通报表扬。全年重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23天,其中秋冬防第一阶段(10—12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7.7%,PM2.5浓度同比下降8.0%,重污染天数2天、同比减少5天。
综合施策,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全市规上工业煤耗.7万吨,同比减少.6万吨。强力淘汰低效燃煤机组,累计拆除停运13台.5万千瓦机组,实现减煤万吨。大力实施“引热入洛”,投资24亿元完成了城区周边四路热源引入,城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提升至90.1%。有效推进清洁取暖,累计完成“双替代”改造43.3万户,发展地热供暖万平方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风力、光伏、水能、生物质发电及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累计装机.6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37.9%。
迁治结合,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积极实施退城搬迁,累计投入.7亿元完成主城区铸造、耐材、有色、化工、煤炭、玻璃、砖瓦窑等66家高排放企业退城搬迁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先后淘汰个中频炉、16个煤气化炉、8个砖瓦轮窑、2座4.3米焦炉(退出焦化产能万吨/年)、2座水泥粉磨装备、2条合成氨生产线(退出合成氨产能25万吨/年)。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完成重点行业提标、锅炉综合整治、工业窑炉治理、VOCs治理、铸造行业治理、无组织排放治理等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项,提升了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多措并举,交通结构日趋完善
大力实施“公转铁”,全市铁路货运量达.3万吨,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等行业铁路运输比例达50.3%;伊电、万基、中储三条铁路专用线已建成,投用后可新增运能万吨。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华晟物流园铁路集装箱货场建设,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到发货物4.37万吨。加快推进路网联通,城市区累计新建立交桥21座,新建高架快速路7条57.48公里,打通断头路73条83.6公里,正在续建、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6条共计公里。持续开展柴油货车专项治理,累计完成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台重型柴油车OBD安装,家重点企业运输车辆管控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在主要物流通道建设1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时分析交通污染,全面提升全市18个路检路查点位硬件建设标准,全年路查路检柴油车11.4万辆,入户抽检辆。完成30家柴油货车治理M站联网建设,对辆车实施监督维修治理。全面推广新能源车,全年共推广新能源车15辆,其中市政、环卫、公交、出租等重点领域推广辆,新建充电桩个。
优化布局,用地结构绿色宜居
合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区与组团县交通连接、产业承接、生态对接,高标准实施全市范围内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工程,协同开展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累计完成造林万亩、森林抚育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5%;建设城市小游园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5%;全市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率达82.8%,35个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紧盯重点,“三散”治理成效明显
依法取缔整治“散乱污”,累计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家,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深入开展“散煤”治理,将城市区及周边县(市)、生态县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平原地区划定为禁煤区,退出20家洁净型煤加工中心、91个配送网点、年加工能力85万吨。全面加强“散尘”管控,固化扬尘管控“一岗双责”和“分包监管”工作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以克论净”、“双十标准”,城市建成区降尘量降至9吨/月·平方公里以下。
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管控高效有力
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将家工业企业、个施工工地和.77万辆车纳入应急减排清单。不断完善应急减排措施,在工业管控上,对部定39个、省定13个、市定6个重点行业企业落实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制定“一厂一策”,确保应急减排措施可执行、可操作、可核查;在扬尘管控上,根据预警级别,对各类工地混凝土搅拌、建筑拆除、涉土作业、渣土车运输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作业等进行科学管控;持续强化联防联控,促进各项管控措施落实,管控期间污染物日均排放量由43吨左右下降到28吨左右,起到了较好的“减排削峰”效果。
(映象网洛阳新闻,投稿邮箱:yx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