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资源 >> 历史钩沉赵以忻集中锅炉房供热
历史钩沉----首都规划及规划管理工作实践方面的历史回忆纪实。
建国以来首都的规划工作,道路漫长,历尽艰辛,其中曲折复杂、千变万化的协调、决策过程鲜为人知。在这里我们请老一辈规划工作者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精彩纷呈的历史事实写下来,作为正史的补充和解读,以帮助后人进一步深人理解首都的规划建设实践。
本文选自“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征文。谨以此篇向赵以忻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赵以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原局长
年9月北京第一热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成为北京市集中供热事业的起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北京市的集中供热规模已位居全国首位。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在满足城市供热需求的同时,也收到了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效果。在北京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过程中,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发挥了骨干作用。其发展速度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规划是否合理,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同时也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渠道、管理体制、设备制造、供热价格等因素的制约。
在50年代编制的北京市供热规划中,就提出了用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的原则,确定了以热电厂为主、集中锅炉房为辅的供热方式。但在实施规划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集中锅炉房供热没有得到重视。-年北京市区新建的万平方米民用建筑中,主要的集中热源第一热电厂仅供热万平方米(占13.5%),其余近万平方米新建筑仍由分散的小锅炉房供热。
年编制北京市供热规划时,在总结北京市发展集中供热经验和借鉴莫斯科发展集中供热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除发展热电厂外,在新建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需要建设大型集中锅炉房。在热电厂和大型集中锅炉房供热范围以外的成街成片建设区,要新建相应规模的集中锅炉房来保证供热。这个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70年代,北京市仍然是只靠热电厂发展集中供热,集中锅炉房供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十年内只增加集中供热面积万平方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只有热电厂才是城市集中供热的唯一方式”的看法还相当普遍;在投资渠道上,相对分散的住宅建设和大型热源需要集中投入大量资金有矛盾;在设备上,当时国内还不生产适用于民用建筑供热的大型热水锅炉。
北京第二热电厂
在80年代初,北京市规划局从事能源规划的同志,在收集国外发展集中供热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国发展集中供热的条件,结合北京市的实际,对如何加快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速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北京市发展集中供热不能仅靠热电厂这一种方式,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发展集中供热,特别要注意发挥集中锅炉房供热的作用”的观点。
年,在国家计委支持下召开了全国集中供热学术会议,讨论了北京市的供热规划,通过研讨,肯定了上述观点。会议指出:在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条件下,北京必须坚持发展集中供热的方向。区域热电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完全靠新建热电厂来满足市区每年四、五百万平方米新建筑的供热需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北京近期新建筑相对分散的现实,今后在充分利用热电厂的供热能力和工业余热的基础上,还应配合城市改建和新居住小区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不同规模的区域锅炉房(即集中锅炉房),就近实现集中供热。这些观点纳入了年编制的北京市供热规划,并在具体的建设项目方案中予以体现。
北京市在60-70年代,为了减少烟囱,曾建设过在一个锅炉房内集中10台、10几台小锅炉的所谓集中锅炉房。实际上,这种锅炉房和安装2-3台小锅炉的分散锅炉房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单台锅炉容量一样锅炉热效率一样,根本达不到节能、减少污染和节省人力的目的。为了明确集中锅炉房的正确含义,北京市规划局从事能源规划的同志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年12月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及动力学术委员会首届年会上,交流了研究成果。提出:在北京市的具体条件下,只有在锅炉房内采用热效率高、单台容量每小时6百万千卡(相当于10吨/时蒸汽)以上的热水锅炉,锅炉房供热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锅炉房才能叫集中锅炉房。经过研讨,与会专家逐步取得与北京市一致的看法。后来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城市集中供热技术政策要点》中,对集中锅炉房做出了同样内容的规定。按照锅炉单台容量和锅炉房供热面积这两个边界条件界定集中锅炉房的做法,后来一直被沿用。
由于方针明确,认识逐步统一,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大量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为建设集中锅炉房提供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及保证用地等必不可少的条件。再加上国内已能生产不同型号的热水锅炉,集中锅炉房供热在80年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划供热面积万平方米的左家庄锅炉房、供热万平方米的亚运村锅炉房、供热万平方米的西罗园锅炉房在80年代相继建成,供热万平方米的方庄锅炉房、若干供热万平方米或几十万平方米的集中锅炉房在80年代相继建设。至年底,北京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已达万平方米,占市区民用建筑总面积的22.5%,其中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供热已平分秋色、二者供热面积基本相当,这个状况一直维持到90年代末。后来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天然气供应量不断增加,天然气锅炉房逐渐增多,燃煤集中锅炉房建设速度放缓,但是到年底燃煤集中锅炉房仍供热万平方米,占中心城区总建筑面积的18.6%。很明显,集中锅炉房供热在北京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在天然气不能充足供应的郊区城镇,采用清洁煤技术的燃煤集中锅炉房仍会有用武之地。
左家庄供热厂
方庄供热厂
北辰供热厂
西罗园供热厂
回顾北京市集中锅炉房供热的发展历程,可以给予我们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1
只有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符合北京实际的规划方案,这是保证北京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的前提。
2
正确的规划思想,要得到大家的理解、认同,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
3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经济保障、没有适用的热水锅炉,再好的规划也无法实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