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资源 >> 锅炉除氧器真空除氧器排气损失的措施表
锅炉除氧器(真空除氧器)排汽损失的措施表格数据分析
除氧器排汽损失占燃气锅炉蒸汽总损失的87-69%,为提高燃气锅炉供热运行的经济性,需采取措施降低除氧器排汽损失。通过分析,确认除氧器进水量过小或过大均会导致除氧器排汽损失率增大,采取低负荷时只用底部进汽加热给水,高负荷时用底部进汽辅助顶部进汽加热给水的措施,有效降低了排汽损失率及燃气锅炉气热比,每年可节约天然气成本约72万元。
图1除氧器系统表1锅炉的蒸汽损失统计
其中,排汽损失量的占比=总排汽损失量/(总排汽损失量+总其他损失量)×%=87.69%。可以看出,除氧器排汽损失占锅炉蒸汽总损失的
87.69%,是影响燃气锅炉蒸汽损耗的主要问题。
3原因分析
3.1进水量过小
通过查找厂家资料和热能工程手册,得到一般除氧器排汽损失率的经验值为其出力的0.1%~0.3%,其中排汽损失率=排汽损失量/(进水量+进汽量)×%。除氧器进水量较小时,即进水量为5~15t/h时,除氧器顶部的淋水盘可能由于进水量过小而不能形成水封,部分用来加热给水的蒸汽溢出,导致排汽损失率大。分别在隔离顶部进汽和使用顶部进汽2种工况下进行试验,测量计算2个工况下的排汽损失率,见表2、表3。表2采用顶部进汽时的排汽损失率
表3隔离顶部进汽时的排汽损失率
由表2、表3可知,隔离顶部进汽后排汽损失率明显下降,虽然离一般除氧器排汽损失率的经验值0.1%~0.3%还有差距,但已经十分接近。因此,进水量过小,顶部淋水盘不能形成水封而导致蒸汽泄漏,是除氧器排汽损失率大的原因之一。
3.2进水量过大
除氧器进水量较大,即进水量大于35t/h时,顶部进入的蒸汽量巨大,除氧器的除氧头由于自身换热空间不足,部分蒸汽没有进行充分换热就溢出,导致其排汽损失率大。改变底部进汽的开度,通过增加底部进汽量来缓解顶部除氧头换热效率低的状况。分别在底部进汽开度为15%和25%的2种工况下进行试验,测量计算2个工况下的排汽损失率,见表4。
表4底部进汽开度为15%,25%时的平均排汽损失率进水量平均排汽损失率/%
由表4可知,底部进汽开度由15%增加到25%,间接降低了除氧器顶部的换热量,使得进水量在15~40t/h时,平均排汽损失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进水量为35~40t/h时下降尤为明显。可见,进水量较大时,若仅使用顶部进汽,由于换热空间不足,换热不充分,进汽量过多,部分蒸汽溢出而导致排汽损失率增加。因此,进水量过大,顶部进汽量大,除氧头换热不充分而导致蒸汽溢出,是除氧器排汽损失率大的另一个原因。
4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通过前面的试验可知,不同工况下应采用不同的进汽方式,即低负荷时只采用底部进汽加热给水,高负荷时利用底部进汽辅助顶部进汽加热给水,优化前、后的平均排汽损失率见表5。排汽损失率降低,意味着蒸汽损耗减少,可以有更多的蒸汽用于对外供热,使得燃气锅炉供热更加节能。可以用气热比这个指标来衡量锅炉的经济性,即提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天然气量。由图2可
图2优化前、后的气热比
表5优化前、后平均排汽损失率
锅炉出口总流量平均排汽损失量/(t·h-1)平均排汽损失率/%项目
4.3脱硝系统设备整体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机组及脱硝系统运行方式优脱硝工艺系统包括供氨系统和反应器系统,其化、再生工艺设计提供依据。
中反应器系统对于脱硝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在停(2)再生生产中,应采取温和、高效的再生方机检修期间,需要对反应器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法,在清除有毒有害物质、恢复催化剂活性的同时,证喷氨量可控、流场分布均匀、积灰清理及时等,具保证催化剂机械强度不明显降低,并降低催化剂的体检修设备及项目见表2。活性衰减速率。
表2脱硝反应器关键部件停机检修项目
(3)再生催化剂运行管理期间,需要严格控制氨氮摩尔比、烟气温度、积灰情况等,保障脱硝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4)每年需对催化剂进行停机抽样检测,对催化剂性能和破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优化脱硝运行管理技术水平,保障机组NOx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