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资源 >> 中材节能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材节能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国内外市场分析 年上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我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但经济发展向好趋势未改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深,我国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速度加快,国民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作为从事节能减排的综合服务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步从单一的水泥余热发电拓展到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新型建材、能源综合管理领域,商业模式从单一的技术服务拓展到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关键节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市场开拓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公司规模、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各方面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公司总体经营基础和形势较好,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国际化发展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仍需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新业务发展尚未完全达到预期、工程类项目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和毛利率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回顾 年上半年,公司按照“六稳”“六保”相关要求,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在稳定既有主要业务发展基础上不断推动转型升级新业务发展。坚持优化管理,提质增效,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受到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整体发展保持稳健,实现营业收入(合并口径),万元,同比增长11.32%,实现利润总额(合并口径).87万元,同比减少64.61%,主要工程项目毛利有所降低。另外,报告期内公司持有股票股价下跌,期末公允价值降低。 1、报告期内新签合同额同比略有下降,但合同保有量保持较高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13.58亿元,同比减少13.41%,但新签合同额中余热发电、新型建材工程及技术装备项目合同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亿元、0.69亿元。截至年6月30日,公司整体合同保有量(新签加结转合同额)为31.52亿元,同比增长8.25%,保持较高水平。 工业节能:余热发电工程方面,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工作稳中有进,国内余热发电市场开拓保持稳固,先后签署了铜川万吨线项目、云南金江沧源项目等工程总承包合同,同时境外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签署了莫桑比克马普托等余热发电总承包项目合同。 余热发电BOOT/EMC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方面,努力克服疫情对项目执行的影响,全力推进菲律宾APO项目建设,计划年底前投产发电。同时,加大新项目的跟踪推进;继续深化电站“三精管理”提升余热电站发电能力,同时加大对低效项目处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建及投入运营发电的余热发电BOOT/EMC项目共17个,累计完成发电量1.38亿度,结算电量1.29亿度。完成了鄂托克旗项目余热电站资产移交工作,目前正在履行项目公司注销程序。 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新型建材工程及技术装备方面,武汉院努力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复工复产后持续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并取得积极成效,新签合同额超过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9%;硅酸钙板新型建材产业化发展方面,节能武汉复工后按照既定计划,持续推动国内外产业布局落实,与中材建设共同投资尼日利亚年产万平米硅酸钙板生产线项目,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已经发改委和商务部备案程序。中材宜昌复工复产后迅速进入生产状态,并启动3、4线建设,计划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届时产能规模将达到年产万平米基板。 能源综合管理: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服务方面,土耳其鸡粪生物质发电项目、莫桑比克电站项目克服了新冠疫情人员出入境限制等不利因素影响,报告期内项目进展顺利;中材地热坚持一手抓防疫抗疫,医院等重点场所做好运维服务,一手抓市场开拓,报告期内跟踪了雄安新区、贵州、湖北十堰、江苏沛县等多个项目,先后签订了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等地热能供暖工程及运维服务合同。 关键节能环保装备(锅炉)制造方面,南通锅炉克服不利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复工复产,确保了市场开拓和生产运营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报告期内,新签设备订单7.3亿元,同比减少6.62%,但合同保有量(新签加结转)19.75亿元,同比增长21.45%,保持较高水平。先后被南通市崇川区委、区政府授予“年度崇川区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企业”、“年度区长质量奖”。南通锅炉还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转化,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完成的《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产业化》获评“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以防范化解企业发展重大风险为重点,扎实推进提质增效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努力防范化解企业发展重大风险,扎实推进“三精”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控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强化业务关键流程和环节的审核把关,实现财务及合法合规风险的前置管控,形成有效制衡及纠偏机制;加强投资项目全流程管控,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审查,对境外投资项目可能出现的汇率等风险进行充分评估,中期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控,后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扎实推进“三精”管理工作,提升公司发展质量。持续做好低效无效资产、法人单位压减等专项工作;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降低沟通成本;采用预算管控、集中采购、定额从严审核等措施强化采购成本管控;制订科学合理的运营计划,降低物料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 3、从国家和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进一步做好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 公司从国家及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高对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继续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为依托,强化科研系统化管理,进一步统筹各板块业务,完善其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制度。进一步梳理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明确重点攻关方向,持续推进ORC更低品位余热资源利用技术装备系统、新型墙材抄取法及单线产能规模和设备智能自动化提升、先进大型炉排炉研发制造技术、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综合利用优化研究、能源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开发、钢铁环冷机余热发电技术等重点技术攻关和试验项目、课题的开展。报告期内,公司及所属公司开展科研项目25项,新申请专利12项(包含4项发明、8项实用新型),获得专利授权7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项。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的风险:公司从事的水泥余热发电业务,因受到上游行业周期性波动,国内产能限制政策调控,国际市场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影响,利润空间明显收窄。公司一方面稳定和拓展传统水泥行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向钢铁、碳素、冶金等工业节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建筑节能,生物质发电等分布式能源利用方面拓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依托技术、品牌、项目管理及运营经验等方面优势向上述领域细分行业拓展,但是外行业市场开拓多为点或区域的突破,且公司外行业市场资源、能力尚不够足,外行业拓展和业务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公司境外业务占比较大,涉及国家较多,虽然公司在签署境外合同前,对涉及项目业主、国家以及项目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较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但各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制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外交政策、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以及地方保护的不确定性,可能为公司境外业务带来成本上升的经营和履约风险。另外,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不确定性增加,而设备、项目合同执行具有时滞性,因此成本控制风险压力较大。公司全面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各环节的过程管控,努力控制风险。 3、BOOT/EMC业务模式经营风险:一是国内关于BOOT/EMC项目的优惠政策执行差异的风险。目前,国内余热发电行业国家已出台了包括《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而各地政府针对该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差异,再加上国家税务税收相关改革调整力度加大,公司或所属公司是否能申请成为合格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而获得相应税收优惠以及获得优惠享受时间长短等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合同周期长引致的项目执行风险。公司已签署的BOOT、EMC合同,规定项目运营周期一般为10年及以上。在整体项目运营周期内,因行业政策的变动、业主经营状况的变化、电价的波动、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给项目投资回收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境外投资项目执行,除要面临国内面临的上述两个风险外,还有国际政治、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等对公司境外投资项目运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影响。特别是业主经营状况的变化带来的风险,为此公司在签署BOOT、EMC合同前都会对合同对方的管理能力、经营、财务状况、过往合同的履约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以求将风险降到最低,在项目选择上更加谨慎。 4、汇率风险:公司经营的境外项目主要以美元或者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兑美元和其他货币的汇率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各国利率、通货膨胀、贸易摩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当前,我国人民币不再单纯与美元挂钩,而是采用根据市场供求及参照一篮子其他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或为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增加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汇率风险,公司一方面在合同报价中考虑此项因素,另一方面进行及时结售汇。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风险:报告期内,由于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受到影响,公司市场开拓和合同执行进度放缓。随着境内外疫情防控的有序推进,世界经济呈现逐步恢复态势,公司外部环境逐步改善,生产经营情况逐步好转,公司将继续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在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克服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稳步有序推进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工业节能(余热发电)、固废处理(垃圾、生物质、污泥)、新型建材(硅酸钙板、纤维水泥板、加气混凝土)细分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关键设备研发生产能力。 2、拥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水泥余热发电工程、垃圾和生物质锅炉生产、硅酸钙板工程等主营业务领域,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 3、拥有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及技术服务、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节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销售、新型节能建材研发生产销售等丰富灵活的业务模式。 4、作为行业海外市场开拓的先行者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践行者,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实施经验丰富,海外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发展能力突出。 5、具有突出的系统集成技术优势和项目投资、运营管理经验,能够以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能源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6、在水泥以外行业余热发电市场拓展取得实质进展并走在同行业前列,具有丰富的国内外项目管理和实施经验。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