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资源 >> 逐绿而行大连不负碧海青山
青山多妩媚
碧海连云天
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是大连得天独厚的资源
也是大连人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双碳”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将“双碳”工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率先在全国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位列全省首位。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以上,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进入全国第一档次,“厕所革命”深入实施。
全面推行湾长制,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我市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将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作为“十四五”规划约束性指标。
制定《大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
形成《大连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工作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
启动编制大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和石化化工、能源、工业、交通、城建、农业农村等6个重点领域行业达峰方案,研究形成产业和科技支撑2个专项工作方案;
落实国家各项保障方案,重点从节能挖潜、减污降碳、碳汇能力、督察考核四个方面制定专项保障方案。
积极谋划绿色低碳产业,谋划非化石能源生产、氢能产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54个。其中:
非化石能源生产方面11项,主要包括红沿河核电二期、庄河核电一期、庄河海上风电等项目。
氢能方面38项。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方面5项,主要包括长兴岛产业园区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恒力石化20万吨/年液体二氧化碳和40万吨/年食品级二氧化碳等项目。
全面排查“两高”项目,逐一梳理形成在建和已建成存量“两高”项目台账。强化能耗双控管理,超额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年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能耗总量、能耗强度实现双下降,分别降低8.6%、21%。
空气质量
针对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PM2.5和臭氧,全面实施“控煤、控车、控工业源、控尘、调结构”五大举措,深入推进燃煤设施污染治理、VOCs整治、减污降碳、保良减污行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全面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作为北方供暖城市,燃煤产生的颗粒物是影响冬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市在近年来真金白银投入,大力推动“拆炉并网”工作基础上,年进一步深化燃煤锅炉改造,对16台不能稳定达标燃煤锅炉和91台工业炉窑进行深度整治,积极推进东北特钢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巩固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整治成果。
河流水质
年,我市坚持走统筹化、智慧化和精品化治水路线,制定《大连市河流水质达标综合保障工作方案》,全面打造河流水质“铁桶式”管控体系,实行清单化管控,保障河流水质达标。
出台《大连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管理问责办法(试行)》,倒逼责任主体履职尽责。
全年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2.3%,其中水质为优的断面比例提升40%,达到69.2%,国考河流断面1-12月“月月达标”。
合理优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撤销2处水源保护区区划,组织完成9处特殊水体保护区划定,新增14处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实施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风险源动态管控制度和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力日趋增强。
年,我市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全市重点监管单位全部完成自行监测、公示和隐患排查。
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和七类重点污染源调查。
垃圾分类
推动部门联动,扩大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范围;
建立完善源头督导、考核执法、达标小区创建等方面的制度规范;
加快拉长补齐分类站房、投放点及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等设施方面短板;
加强垃圾分类全媒体宣传、入户宣传等举措,营造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时尚。
年,全市城区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3%,分类工作晋级全国第一档次。
环境卫生
市城管局推动环卫作业质量提标晋档,组织编制环卫“十四五”专项规划,强化环卫作业规范管理和督导检查,城市路街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58%,路街保洁率实现%。
以“提品质、强管理”为目标,加强公厕管理,开展城市公厕自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排查整改公厕问题多处,做好公厕标识、指示牌等设施更新改造工作。
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积存处理,全面打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做好新冠疫情期间环卫保障工作。
市政设施
市城管局加强《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导则》《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行业管理规定》等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
组织开展城市重点部位排水设施、排水管网排查整治和桥梁结构定期检测。
实施道路限高限宽设施、架空线专项整治,完成架空线捆扎上墙处和架空线入地整治试点等工作。
推动主城区6河8段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顺利通过国家黑臭水体水质交叉检测。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开展地下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实施不达标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编制整改。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乡村建设。
大连市突出“五个强化”,全面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全链条治理,切实提升治理实效,实现“处置体系全覆盖,源头分类减量全覆盖,减量比例50%,村庄保洁体系健全”的目标。
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综合考评中,大连市位列前茅,年度全省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中,大连市2县(市)榜上有名。
出台《大连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版)》《大连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乡镇(涉农街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等,通过政策指导,完善监督考评体系,实施动态监测管理。
为逐步建立大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管理配套标准规范体系,编制《大连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指南》,用于指导各涉农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提高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能力。
强化资金保障,健全村庄保洁体系,按照约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余人的保洁队伍,超出国家、省级标准约40%。
强化奖惩机制,完善收运处置体系,在全市总结好的做法、经验、案例予以推广,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样板工程”。
强化全员参与,落实源头分类减量,逐步提高农民群众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基本实现50%的减量目标。
强化海陆统筹,兼顾河海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渤海黄海“海上环卫”机制,加强海滩垃圾清理和塑料垃圾入海监管,基本实现农村入海河流和近岸垃圾污染常态化防治。
秸秆
秸秆如何处理,一直都是每年秋粮丰收后的大问题。
我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让废弃秸秆通过还田、饲料化、肥料化等措施,变废为宝,全面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我市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成型燃料、生物炭、清洁制浆等新型产业,提高秸秆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应用。
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实施玉米、大豆、水稻等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制定秸秆机械还田作业标准,科学合理地推行秸秆还田技术;
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畜禽粪便和秸秆一并发酵有机肥的处理模式,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
鼓励肉牛、肉羊散养户开展家庭青贮,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年,全市秸秆总产量.19万吨,秸秆可收集量.06万吨,秸秆利用量.2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
“厕所革命”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统筹考虑大连市农村地区山地丘陵多、缺水少雨、冬季寒冷等地域特点,通过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地选择以户外三格式化粪池为主,户内水冲三格式、下水道水冲式相结合的改厕模式。
粪便经化粪池处理,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到目前为止,累计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8.1万座,在全省排名第一,农村如厕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提升,96.3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大观新闻大连新闻传媒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