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锅炉

哈尔滨关于供暖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2/11/25 22:26:47   

寒冬,凛冽的寒风吹断了路边枯树的枝条,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堆积在人行道上,不久便没过停在旁边的轿车。坐在窗边,看着雪景,深吸一口气,燥热感瞬间遍布全身。脱下外衣,来上一根马迭尔,感受着丝丝凉意,心中涌出一个念头——有暖气的哈尔滨,真好!对哈尔滨这座冬季长达四个月、最低气温超过零下三十度的城市来说,供暖向来是一件马虎不得的大事。在哈尔滨,几乎所有人都会关心供暖问题。

01

“都以为我们上半年休半年”

27岁的供暖设备维护工人小李供职于哈市某热企,每年开栓到温度达标的这段时间,也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一时期天气降温幅度比较大,城市供热时间紧、任务重,每天都会有很多工作。“活不多时夜深了下班,活多时天亮了也下不了班。”每到此时,公司上下都会把注意力提高两度。

(图片来源:东北网)

通常情况下,上一年供暖刚结束,他们就要为下一年的供暖做准备了。采购部的同事们要紧盯着各大煤炭交易网,煤价一降,赶紧出手。然后马不停蹄地安排转运。他们公司每年供热需要用煤70万吨,按照要求,在当年夏天结束前,至少要存够总用量的一半。这两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势,让他们不得不“绷紧了弦”。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同一时期,像小李这样的设备维护工人也没法闲下来,因为公司正在开展“冬病夏治”的活动,也就是在非供热时间维护设备,并着力解决在上一个供热期没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图片来源:生活报)小到清洗暖气片、疏通管道,大到重新规划居民家的供热布局、排查线路,都需要他们去解决。入户检修时一天跑十几户都是家常便饭,管线维护时则需要“挖沟挖上两三天”。按照要求,这些维护检修也要在当年9月底之前完成。

(图片来源:新华社)

9月中旬,公司会更加忙碌,因为要全面部署当年的供热工作,检修组会加快工作进度,待改造工作完成后,会打压试水。每到这时,热线组就会通过各种渠道通知用户“家里务必留人”。据小李回忆,曾经有个大哥打压试水时正好出差去了,没发现暖气漏水,等他回来时,家里已经成了“太平洋”。(图片来源:网络)

10月初,开栓的时间就会确定,通常就在当月中旬。从这个时间开始,他们的工作也会更为紧张,几乎是要一刻不停地守在岗位。

(图片来源:生活报)

但是,因为开栓时间是提前确定的,天气却会不断变化,且供暖锅炉从开栓供暖到热态运行再到全力输出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了从“天气骤冷”到“室温达到供暖标准”之间存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差。

(图片来源:哈尔滨气象台)

这个时间差被称为“哈尔滨最冷的天”,在这段时间里,房屋会因光照少、储热不足变得比外面还冷,有些愤怒的用户会打热线来抱怨。

“锅炉是需要一部一部启动,然后慢慢升温的。”谈到这里,小李一脸无奈。即使温度达标后,他们也闲不下来,需要随时接受指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图片来源:哈三供热)到供暖结束前,公司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今年过年,他也不一定能回家。

02

“像现在这样全城不间断供热,想都不敢想”

家住道外,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的赵阿姨对孩提时代的冬日生活记忆犹新。那时候,一到冬天,家里就烧蜂窝煤。“做饭是它,烤火也是它,一烧火,满屋都是煤烟味。”可能是为防中毒,大人要求她烤火时必须开窗。

(图片来源:网络)

她印象最深的,便是去平房的老舅家。老舅家有热乎的土炕,还有面能往里加煤的火墙,暖和是暖和,但一用起来就烟尘四起。(图片来源:萧红纪念馆)舅妈因为担心赵阿姨出门乱跑,总会告诉她外面有专吃小孩的熊瞎子。不过,在赵阿姨看来,舅妈的担心实属多余,冬天冷得她恨不得不下炕。

(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灶台、火炕和火墙合称“三火”,曾陪伴着冰城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但它们的热力有限,人们每到秋冬,只得“坐卧火炕,不越跬步。”出了“三火”所及范围便是“栖身于大路之旁,寒威透体”。

(图片来源:ONE太阳岛上咖啡馆)

赵阿姨也羡慕过城里有壁炉的小洋楼,壁炉一点火,满屋暖和,还有烟囱散烟。这是外侨迁入带来的礼物,但因壁炉只能烧比煤更贵的柴火,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图片来源:新华社)60年代初,赵阿姨的表姐被分到某工厂当工人,在表姐的单身宿舍里,她头一回见到了厂里用蒸汽车间空余产能供热的暖气片,“屋里一点煤味都没有,不用人看着,还不用出钱买煤。”(图片来源:哈尔滨锅炉厂)那时候,哈尔滨是全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大量的工人涌入城市带来了更多供暖需求,不少工厂用来生产蒸汽的动力车间和锅炉房也存在一部分空余的热力,为方便工人和家属生活,建立起了以厂区为单位、面向家属区的供暖单元。后来又打破厂区限制,建立起了辐射几个厂区且供暖效果稳定的供热厂。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像那样由城市统一规划的供热厂依然只存在于工厂集中的地方,到70年代,赵阿姨参加工作时,职工住宅用的也只是单位小锅炉房供暖的“土暖气”,各栋楼根据距离锅炉房的远近,供暖效果不一,用她自己的话说“距离远的楼,暖气片只能感受到一点热气”,而像现在这样全城统一、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供热,则是“想都不敢想”。

哈尔滨到80年代中期开始改造供暖体系,对几大主城区实施集中供暖,自此,城市供暖有了更加稳定的热源。

03

“没有暖气的时候大家怎么生活?”

前几天,孩子这样一个问题突然问住了琪琪。作为一个九零后,琪琪只在很小的时候听母亲讲过过去烧煤取暖的故事,她从记事起,每个冬天都在被暖气烤得热烘烘的屋里度过。即使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屋里也是暖洋洋的,必须穿上春装。热力增大时,她还得吃上几根冰棍“解暑”。

(图片来源:网络)

全家一起外出时,母亲总会打开窗户,避免屋里的空气因暖气长时间烘烤而变得干燥。回家后,也会在每个房间放上一盆自来水。

上中学时,全家从家属楼搬进了新的小区,那里的暖气更加智能,可以通过门口的阀门调节热力大小。物业和市政部门也设置了专门的服务热线,以供居民们反映暖气问题。

(图片来源:生活报)

到前几年琪琪结婚时,哈市开始淘汰高污染的小锅炉,并将各大供热厂迁往郊区,还根据国家规定要求他们采用更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供暖时的空气质量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图片来源:哈尔滨热电厂)

最后,琪琪只得拜托母亲给孩子做了科普。在她看来,对没有集中供暖的时代缺乏认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又一个供暖期,小李仍日复一日忙碌着,尽管没多少休息时间,他却毫无怨言,因为他相信,这份在隆冬时节为全市带来温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退休多年的赵阿姨住进了儿子家,感受着房间的暖意,谈及现在的生活,她不仅觉得身上热乎,心头也暖暖的。

琪琪除了担心孩子在供暖前的几天冻感冒外,再无不满。毕竟,在最低温度低过零下三十度的雪夜穿着春装坐在屋里吃马迭尔,是多少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图文不完全相关)

图文编辑

肥宅君图文来源

龙江深一度、生活报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