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介绍 >> 创新治污擦亮生态最美底色大气污染治理兰
七月的兰州,紫色的薰衣草和黄河相映于蓝天之下;黄河之滨,轻风拂面、水鸟低翔。湛蓝的天空,清洁的空气,已然成为这座西部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年9月,亚洲空气清洁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在仅有的14个综合评分超过满分分的城市中,兰州市综合评分排名第6位。
先发力大气污染治理开启“兰州模式”
作为老兰州人,都无法忘记大气污染曾是兰州人的心结,是兰州市民的一个“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过去冬季污染严重时,在城中看不到数十米外的建筑轮廓。
造成我市大气污染严重的有诸多原因,除了特殊的地理地貌及不利的气象因素外,还有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单一的能源结构等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既有客观方面的制约,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出台“大气十条”等系列重大举措,这为我市强力治污带来了极大信心。
“先天不足,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先人一步;底子薄,条件差,注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访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感慨地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路径,着力破除惯性认识和思维,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奋力冲刺,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突破性的摘掉了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综合施策空气质量逐年提升
全面实行“七个百分百”、网格化管理……针对兰州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征,我市客观分析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路径,确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对症下药、协同治理,改善了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净化了市容环境。
针对我市存在的自然降尘量大、施工工地多、管控难度强的实际,我市坚持分类施策,在前期制定和实施《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更加细化的《兰州市扬尘污染管控实施办法》,对施工工地、道路交通、裸露土地和堆场等四类扬尘源详细规定了防控措施和标准,全市扬尘污染管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如在冬防期间,我市重点对施工工地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实行了差别化管控措施:全面实行施工工地“七个百分之百”措施,冬防静风期间(11月中旬至次年2月底)停止审批和实施市区拆迁项目作业(应急项目除外)。全面实行湿法抑尘作业,严格落实环卫作业“五位一体”模式,调整增加了夜间洗扫、吸尘力度,同时根据天气状况适时调度喷雾洒水作业,实现喷雾、洒水、洗扫、吸尘有效结合。严管裸地扬尘,对城区及周边大面积裸露施工面无缝覆盖或喷洒结壳剂等防尘措施进行压尘,防止风蚀起尘和人为扰动起尘。严控堆场扬尘、开展市区绿篱降尘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次扬尘。通过“空间”“时间”管控,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措施,全方位、全领域开展污染防控。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以腾出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工作。坚持“油、路、车”统筹治理,以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强化移动源排放监管水平。
勇于创新科学治污法制常态化
在强力治污过程中,我市勇于创新,构建了省市联动、全市行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在思想上坚决打消“四个顾虑”:一是坚决打消“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着力破除惯性认识和思维,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狠下决心,攻坚克难,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二是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消“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统筹“发展账”与“环保账”,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三是坚决打消“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的职责,把治污重点聚焦到高污染企业上,探索了驻厂监察等举措,形成污染共治、责任共担的政企同心治污局面;四是坚决打消“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注重做好政策风险评估、舆论引导、财政补贴等工作,使大气污染治理既取得了实效,也充分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建立治污长效机制,为科学治污保驾护航。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兰州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管管理条例》《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兰州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等12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兰州市餐饮业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及餐饮业、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锅炉等3个地方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正在制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常态化治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综合利用科技手段对污染源实施无盲点监管
近年来,我市更加注重“精准滴灌、技防优先”,将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作为冬防最大的助力,通过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科学分析研判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为靶向定位、精准治污、科学管控和区域考核提供支撑和依据。一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利用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工况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全时段监督重点企业排放情况,发现企业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第一时间得到制止和查处。二是拓展网格监测效用。利用遍布近郊四区所有社区和远郊县区乡镇的网格化监测设备,全面开展溯源分析,精准发现处置污染源,并作为指挥调度和考核奖惩的依据。三是开展扬尘智能监控执法。对规模以上施工工地安装在线视频监控及PM10监测设施,全方位、定量化监控工地扬尘。四是开展无人机全域巡航。对城区及周边各类工业企业、土方工地和削山造地、“散乱污”企业、低空面源污染、秸秆焚烧等农业源污染,开展全域无死角航拍取证。五是开展机动车尾气红外遥感检测。利用固定式红外遥感设备和流动检测车,对上路行驶车辆尾气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全面筛查和查处超标排放车辆。六是开展走航雷达监测。利用走航雷达在气溶胶监测、风廓线雷达在逆温层监测的优势,对全市各类污染源进行走航扫描,精确定位污染源,为精准治污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七是探索开展秸秆禁烧远程监控。利用高分辨率镜头及热敏摄像技术,对易产生焚烧秸秆、荒草的区域安装远程监控探头,组建监控一体化平台,市级监管部门、区县、乡镇均能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第一时间发现焚烧点,及时通知网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提高了监管的效率。
优良天数历史性突破“兰州蓝”由浅变深
年至年《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又迈上了新台阶:一是优良天数取得历史性突破。年国家实行新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当年全市优良天数天、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2.3%。年全市优良天数突破天大关,达到天,创历史新高,是年国家发布新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年份;优良天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4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位;二是细颗粒物浓度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细颗粒物(PM2.5)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污染因子。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0.91倍。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了34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同比下降5.6%,比“十二五”末的年下降了34.6%,比年下降49.3%;PM2.5年均浓度预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标准,标志着我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三是“兰州蓝”城市名片由“浅蓝”走向“深蓝”。年9月亚洲空气清洁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对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指数与政策措施指数分别进行排名和评价,其中兰州市在全国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排名第7位、政策措施得分排名第28位,在仅有的14个综合评分超过满分分的城市中,兰州市综合评分排名第6位。
“兰州蓝”由浅变深,不仅更好地优化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广大市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也有了更好的形象、口碑和影响。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措施不软,持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下功夫,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协同、PM2.5和O3污染防治相协同、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相协同、市区县区域防治相协同,尽全力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努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新征程上展示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吕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