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发展 >> 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我们一起守护
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蓝天,“北京蓝”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年天气日历”上。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其中,能源结构调整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年以来,能源领域一直处于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前线。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提升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清洁化变革,以滚石上山之力跑出了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加速度”。
今天上午,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发挥关键作用的情况及成效,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跟上发改君
去看看发布会上的精彩内容吧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北京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城市,优质能源占比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出台《北京市-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煤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
近十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由年的.6万吨下降到年的不足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对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有力支撑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强化重点突破精准实现能源关键领域清洁转型
坚持去煤、提质、惠民,抓住重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天,绿色成为首都靓丽底色,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去煤方面
先后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淘汰燃煤机组.5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2万千瓦,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
持续推进采暖、工业锅炉用煤清洁替代,实现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中心城区63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3万多蒸吨燃煤锅炉清洁替代,基本实现城镇供暖和工业用煤清洁替代。
大力推动化解煤炭产能,全市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随着年大台煤矿关停,结束北京千年采煤史。
提质方面
突出分类推进,全面增强清洁能源设施能力建设。城乡供电能力持续提升,外受电通道达到13条28回,输电能力增加到万千瓦,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电力设施建设,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
多源多向燃气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年全市16个区全部连通管道天然气,天然气消费量从年的92.1亿立方米增长到年的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撑了“煤改气”。
基本实现城镇地区清洁供热。形成以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为主力热源、7座燃气尖峰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的1个中心大网以及若干个区域独立供热系统组成的供热格局,构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清洁供热体系。
惠民方面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能源结构调整,回归到生活,就是为了服务于民,让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完成全市多万户农村居民实现“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安全取暖,采暖温度明显上升、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取暖炊事更加省时省力,使用更加安全放心。
持续实施一批老旧小区供热管线及配电网消隐改造,惠及数十万户城乡居民。居民用能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执行更为严格的燃气轮机、锅炉等排放地方标准,能源领域污染物显著下降,助力全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从年的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年的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从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年的26微克/立方米。
强化绿色优先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坚持内外齐抓、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本地和外调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比重由年的4.4%提高到年的10%以上,成功实现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承诺。
立足自身
结合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先后出台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等绿色能源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冬奥场馆实现%绿色电力覆盖,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0%。
借助外力
一手抓基地,支持市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在域外布局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一手促通道,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签订了一系列涉及电力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送电工程规划建设,增强域外绿色电力进京能力。
全市外调绿电由年的7.2亿千瓦时大幅增加到年的亿千瓦时以上,增长了24倍。
强化制度建设推进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刚性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把节能降耗作为减污降碳的源头措施,直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健全机制上
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三级双控”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北京市连续1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21吨标准煤/万元(可比价),较年累计下降36%左右,始终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好水平。
在完善标准上
发布多项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在27个行业试点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实现工业、大型公建、公共机构、农业等领域清洁生产全覆盖。
在科技引领上
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节能改造、余热回收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
投运太阳宫热电厂、方庄供热厂等余热回收项目,单位面积供热能耗进一步下降。
结合“清空计划”的实施,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北京市能源结构已基本实现清洁转型。
“十四五”时期,能源领域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答记者问
记者:随着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在北京市能源结构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下一步,北京市对于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来现余:目前,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已经由年的.3亿千瓦时增长到年的亿千瓦时,同时形成了“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受电格局和“环网支撑、多点注入、就地消纳”的网架结构,可满足本地用电需求。“十四五”时期,针对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力需求也将不断攀升,电力系统建设将突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夯实基础。
在总量和运行上要更强韧
增强电源支撑,坚强网架结构,显著增强电力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加快推进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等千伏下送通道,以及亦庄、CBD等5座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
到年,外受电通道达到18条37回路,输电能力达到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同时,强化电力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加快环京调峰电源点建设,推动燃机深度调峰改造,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到年,大幅提升电力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推进坚强智慧城市电网,建成高可靠智能化城市配电网,力争实现首都坚强局部电网全覆盖。
在质量和结构上要更“绿色”
坚持绿电本地开发与域外引进并重,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幅提升全市绿电消费占比。持续扩充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强化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有序开发利用北京本地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兴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建设。
到年,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到万千瓦左右。全力加大外埠绿电调入力度,深化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能源合作,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推进张家口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张北—胜利(锡盟)输电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到年,全市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亿千瓦时。积极探索政府间绿电专项合作,推进跨省(区)可再生能源电力直接交易,健全交易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做大交易规模,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