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市场 >> 在6台机组满发条件下红沿河核电站年度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远观。何鹏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巴家伟
8月的红沿河核电站,风轻云淡,海天一色。厂区里,6座巨大的核岛巍峨耸立,几十辆班车来回穿梭;车间内,机器声轰鸣,设备高速运转,一派繁忙的景象……就在两个月前,年6月23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东北首座核电站、东北最大电力能源投资项目——红沿河核电站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台机组全面投产,成为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目前,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运行情况如何?全部投产后,能够为地区发展带来哪些经济和社会效益?8月17日,记者走进红沿河核电站,了解红沿河核电站二期的投产和运行情况。
6台机组已全面建成投产,在运总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
站在红沿河BA楼的楼顶观景平台,遥望核电站生产区域。高大的圆柱形核反应堆厂房巍然屹立,从海边自西向东,6台机组高端稳定运行,正持续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供应清洁电力。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伟明介绍,红沿河核电站项目总投资近亿元,一期工程4台机组于年8月开工建设,于年全部建成投产;二期工程5、6号机组于年开工建设,其中5号机组于年7月31日具备商运条件,6号机组于年6月23日具备商运条件。“目前,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已全面建成投产,在运总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是目前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世界第三大核电站。”廖伟明说。
红沿河核电的全面投产,将进一步优化东北地区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为大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据测算,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在满发的条件下,年度发电量可达亿千瓦时,相当于辽宁省全社会年用电量的20%,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等效减少标煤消耗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万吨,相当于种植10.8万公顷森林。
红沿河二期5、6号机组投运以来,始终保持高端稳定运行
在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的模拟机主控室,两名操纵员正在模拟机房进行操纵员培训。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运行三部经理韩霜介绍,模拟机主要用于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初训、复训及考试。模拟机完全参照机组真实主控室1:1模拟而来,包括盘台设备、人机界面、装修布置、照明系统等都与实际机组保持一致。
正前方4块大屏幕上,核电站6号机组整体运行状态,一目了然。“6号机组自今年6月23日具备商运条件后,一直处于满功率运行状态。目前,整个机组正处于稳定运行状态。”韩霜表示,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5、6号机组采用ACPR核电技术,实施了非能动高位冷却水源、二次侧临时补水、移动应急电源等38项技术改进,具备三代核电技术特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5、6号机组使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拓展了国产设备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应用。
红沿河二期工程自开工以来一直保持安全生产零重伤、零火灾、零辐射事故,自年起,红沿河二期工程连续5年获得核电工程安质环标准化及国际标杆评估“双八级”,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5、6号机组在投产以来,始终保持高端稳定运行。特别是5号机组从年5月15日装料、7月31日商运,到今年8月12日正式开始大修,一年多时间没有发生非计划停机、停堆事件。”韩霜介绍说。
核能供暖:全面替代红沿河镇现有的12座小锅炉
在安全稳定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红沿河核电始终在不断拓宽核能应用边界,积极推进周边社区的核能供暖项目。
最近这段时间,在红沿河厂区内外,随处可见紧张忙碌的工人和高速运转的施工设备,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一条长8.8公里、直径毫米的供热主管线从厂区内“出发”,延伸至附近的红沿河镇。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核能供热项目主任工程师王建国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指标的要求,年6月,红沿河公司完成了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红沿河镇核能供暖提上日程,我国东北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红沿河镇核能供暖规划设计供暖面积24.24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一次管网建设长度为8.8公里,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替代红沿河镇现有的12座小锅炉。
今年6月28日,红沿河镇核能供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土建安装工作已经完成了50%,预计9月30日前完成土建安装工作,10月底前具备供暖条件。今年冬季供暖期,将实现对周边红沿河镇的供暖。”王建国介绍说。他透露,按照规划面积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减少耗煤量1.2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烟尘余吨、二氧化硫60余吨,氮氧化物85余吨,环保效益显著。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红沿河项目健康发展
据了解,多年来,红沿河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及瓦房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