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市场 >> 慢车也能开出国际范儿跨境绿皮车成
停靠在绥芬河火车站的/次国际旅客列车。(新华社发)刘赫垚摄
新华社哈尔滨1月31日电(记者江宥林、刘赫垚)上午9点30分许,一辆四节车厢“绿皮”火车缓缓驶离绥芬河火车站,开始了一段短暂的跨国旅程,它将载着多名中外旅客抵达位于边境线另一侧的俄罗斯。
这辆车次编号为/的国际旅客列车,连接中国黑龙江省对俄口岸城市绥芬河和俄罗斯远东边境小站格罗迭科沃,全程26公里,平均时速50公里。年,列车投入运营,自此每天往返于中俄两国,未曾间断。
干净舒适的座位、不断供应的开水、谈笑风生的旅客……这是/次列车上每天的常态。尽管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15摄氏度,车厢内依旧温暖如春。
/次列车上的俄罗斯乘客。新华社记者江宥林摄
目前负责列车运营的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客运段绥芬河车队。车队副队长谢新明介绍,车厢采用燃煤供暖,这在铁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过时”,但也正是这辆跨境列车的独有“招牌”。
“恰恰是这份‘原始’记录了时代变迁。”谢新明说。
据介绍,每趟/次列车上都有一个由7人组成的中方乘务组。这些工作人员有着多年铁路系统工作经验,都是个顶个的“多面手”,确保旅客享受到优质服务。
韩瑞是/次列车上的一位列车长,在铁路系统工作已20余年。他认为,付出得到旅客认可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我们会努力满足每一位旅客的需求。”韩瑞说,“俄罗斯旅客坐过我们的车后,评价服务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哈拉硕’(俄语中‘好’的音译)。”
今年38岁的亚历山大来自俄罗斯纳霍德卡市,来中国旅游已成习惯的他,每年都会坐两三次/次列车。能同中国乘务员“无障碍”交流,是这趟列车给他带来的最大便利。“车上的工作人员都会说俄语,这让我很惊讶。”他说。
韩瑞告诉记者,乘务人员在上岗前都会经过严格培训,涉及法律法规、乘务礼仪、语言等方面。为了学会俄语,列车工作人员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毕竟不是俄语专业出身,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他说,为了交流方便,一些同事会自制小卡片,上面写着工作中最常用的俄语词汇,单词发音则用汉字标示。
45岁的伊戈尔来自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由于经常来中国购物,他已成为/次列车的“老主顾”。这次来绥芬河,伊戈尔“满载而归”,购买了蔬菜、零食、运动装备、玩具等满满几大袋商品。“我从年起开始乘坐这辆火车,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今年一月我就坐了两次。”
/次列车上一名乘务员在往锅炉里添煤。新华社记者江宥林摄
伊戈尔表示,列车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车内条件和乘务员的服务。“车厢里很干净,座位也很多,乘务员非常专业,会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据统计,/次国际列车已累计运行50余万公里,运送中外旅客余万人次。这辆“慢火车”风雪无阻地穿行在中俄边境铁道线上,成为方便两国人民出行和经贸往来的“铁路公交”。
“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是‘中国铁路’的形象,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谢新明说,“/次列车是中俄友谊的见证,我们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