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供暖锅炉 >> 供暖锅炉市场 >> 缕缕温暖永驻心间十堰市热电厂的前世今
奠基典礼现场(资料图片)
从人民南路隔百二河远眺,十堰市热电厂高耸的烟囱是最醒目的地标之一。过去20年里,这座高达米的烟囱中不断升起烟雾,把光热带给车城。
12月15日,伴着最后一根柱子轰然倒下,十堰市热电厂最后一台锅炉顺利拆除,煤电机组拆除工作全面完成。一段岁月行将远去,新的时代随之开启,抹不掉的是记忆中那缕明亮的光,挥不去的是心田里那股永远的热。
在十堰市热电厂圆满结束历史使命的时刻,本报通过盘点它的前世今生,向当年的建设者致敬,向这座凝聚了十堰力量、记录了十堰辉煌、代表了十堰精神的功勋热电厂致敬,向革故鼎新、开创未来的新时代新征程致敬。
生产运营(资料图片)
昔日鏖战急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十堰市热电厂煤电机组拆除施工现场,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恍惚之间,眼前的拆除景象和当年的建设画面渐渐重叠,一段光辉岁月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
十年磨一剑。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十堰城市发展方兴未艾。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功能不全的问题开始显现,直接影响着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
“当时,十堰只有东风公司一家热电厂为自身生产和生活集中提供蒸汽、热水,广大十堰市民只有羡慕的份。”69岁的退休老人赵久兰回忆,当时很多市直企业单位自主建设小型锅炉分散供热,不仅无法保障全体市民“温暖”,更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定要建一座属于十堰人的热电厂!”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十堰市热电厂,项目规划占地22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57亿元。对当年的十堰来说,如此巨大的投资额堪称“天文数字”。
在“民生账”面前,再大的困难都微不足道;在“幸福账”面前,再多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年,热电厂项目奠基后便因建设资金不足陷入停工状态。市委、市政府攻坚克难,多方筹措,终于在年正式拉开热电厂建设大幕。“当年为建热电厂捐款,心里想着这是在为以后的美好生活买单。”赵久兰说。
扬眉剑出鞘。年12月,十堰市热电厂1号锅炉、汽轮机组和一期热网建成投产。经过6年持续建设,截至年,市热电厂共建成四台锅炉、两台汽轮发电机组初设规模,实现年发电1.64亿度,年供蒸汽75万吨的能力,每年消耗标煤约18万吨、生产用水万吨。
拆除施工现场记者王雁博摄
十堰市热电厂的诞生,彻底结束了十堰城区“小锅炉”时代,让十堰人倍感骄傲。以城区百二河为中心,供热管网覆盖人民路、朝阳路、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上海路等主干道,支线管网总长96公里,用热单位达到家,供热面积万平方米,惠及人口约35万。市民期盼已久的热水、暖气两大“奢侈品”终于走进十堰大街小巷,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市热电厂所在的茅箭区南岳路6号,成为几十万车城百姓心目中的“温暖港湾”。
披荆斩棘行。投资建设难,保障运营更难。投产20年来,面对项目建设周期长、资产负债率高、煤炭价格上涨、成本攀升等各种不利因素,热电厂全厂职工主动担当作为,采取各种措施节能减耗、增收节支,想尽一切办法保生产、保供暖,可谓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凝聚了“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苦干实干的企业精神,最终不辱使命,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温暖答卷。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群众呼声、百姓温暖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面对市民高质量供热需求,针对热电厂巨大亏损压力和持续运营困难,在每年供暖季来临前,市领导都亲临热电厂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企业资金、煤炭供应、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确保冬季准时把温暖送到市民家。作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项目,环保要求高,需要企业持续投资,不断升级改造环保设施。为破解热电厂烟尘超标排放“老大难”,回应市民关切,市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市国资委领导下,热电厂党委先后实施水磨除尘、布袋除尘、静电除尘及在线监测技术,建成了脱硫脱硝车间,环保技术得到不断升级更新。就这样,十堰热电厂炉火持续燃烧了20年,温暖了千家万户。
米高的大烟囱作为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记者王雁博摄
今朝更精彩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十堰市热电厂在持续发光发热20年后,不得不面对另一种结局。根据国家能源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要求,按照“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原则,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市热电厂,热电厂广大干部职工顾全大局下岗分流,为一段征程奏响慷慨雄浑的尾音。
“十堰市热电厂整体拆除,拆掉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却也开启了城市的崭新未来。”热电厂工人“舍我其谁”的话语,饱含深情更满怀希望。他们深知,热电厂关停拆除,是为“一库净水永续北送”让路,是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开路,是为“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铺路。
建设是民生所系,拆除是家国所需。一破一立之间,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雄心壮志,展现出的是一座城市的使命担当。
按照全市“一张网”整体部署,十堰城区供热工作全部交由京能热电公司实施,年4月30日,历经20年风雨的市热电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年10月4日,第一辆挖掘机开进了不再热气升腾的热电厂。冷却塔、锅炉系统、输煤输灰系统渐次倒下,拆除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热电厂的拆除工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为副组长,茅箭区政府、市国资委、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委等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根据市热电厂机组拆除整体工作方案要求,除干煤棚主厂房、烟囱、汽轮发电机及主厂房、办公楼予以保留外,市热电厂输煤输灰系统、锅炉系统、脱硫脱硝系统、空压机系统等设施设备全部拆除。
市热电厂生产设备众多、技术含量高、体积大、重量大,拆除工作既事关国有资产依法依规处置,更事关安全文明生产。在市国资委领导下,市热电厂成立了工作专班,明确了工作职责,提出了确保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确保按时完工、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公开透明四大工作原则,力争把热电厂的拆除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安全文明示范工程”。
10月10日,市热电厂1号、2号机组输煤栈桥、冷却塔设施全部顺利拆除完毕。10月13日,由湖北省能源局领导及相关专家组成的验收工作小组来到十堰市热电厂,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的方式对关停拆除情况进行核查验收。他们一致认为,十堰市热电厂现已不再具备生产能力,符合国家小火电机组关停拆除验收标准。
市热电厂全景图记者刘昆摄
通过省级验收后,市热电厂的其他设施设备拆除工作继续进行。12月15日,最后一台锅炉拆除完毕,南岳路不再有机器轰鸣、热气腾腾……
幸运的是,热电厂米高的大烟囱将作为城市工业遗迹予以保留,未来它将以“纪念碑”的姿态恒久屹立。拆除后的热电厂片区,将被环境更美、功能更全的城市规划项目填满,打造出一片生态净土、生活乐土、生产热土。
丰碑不倒,光热永恒。拆除的是发电机组,拆不掉的是永远赶超的奋进之心;抹去的是落后产能,抹不去的是百姓心头关于一段岁月、一股温暖、一种精神的永恒记忆!